陕西CCUS实践吸引国际关注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8 19:31:26

1671582101312.jpg

常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CCUS边会作主旨演讲。受访者供图

1671582108730.jpg

12月12日,马劲风(中)与团队成员进行技术探讨。国际关注异耳侦探记者 霍强摄

北京时间11月16日,陕西实践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的吸引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角“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进展”主题边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国际关注此次主题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陕西实践西北大学等单位协办。吸引值得一提的国际关注是,这已是陕西实践西北大学第4次协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国家馆边会)。

主题边会邀请了来自政府、吸引企业、国际关注研究机构、陕西实践国际组织的吸引专家和代表参加,分享中国CCUS新政策、国际关注新行动、新进展及CCUS国际经验,介绍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研究员作了主旨演讲,介绍了西北大学通过CCUS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参与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情况,推介了学校在CCUS领域的异耳侦探标志性成果和工程应用进展,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关注。

每年一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是全方位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向世界讲述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所作贡献的重要场合之一。西北大学2017年至2019年曾连续3次受邀协助举办CCUS技术边会,讲述中国在CCUS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西北大学代表团回国后,记者采访了参会代表,探访专家在国际舞台发出“陕西好声音”,以及西北大学在CCUS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故事。

主旨宣讲吸引多国专家学者

CCUS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捕集大气圈中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化工、生物等手段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后,将其注入地下封存,从而达到人工干预下碳循环平衡的一种负碳技术。

此次主题边会上,常江作了题为《推进CCUS重大科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主旨演讲,介绍了西北大学开展CCUS科学研究、筹划在陕西榆林建设鄂尔多斯盆地CCUS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试验场建设和地质封存选址,以及成立中国首家碳中和学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新进展、新亮点。

“干货满满”的分享,吸引了大批国际同行的关注。共有20余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聆听了常江的演讲。会场位置有限,有的专家甚至是站在后排听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角活动,就像世博会上的国家馆一样,是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交流的舞台。我们精心准备,用国际社会都能听懂的‘技术’语言,推介陕西乃至中国在CCUS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常江说。

在主旨演讲结束之际,常江向国际同行发出了邀请:“面向未来,西北大学将保持坚定、开放、自信的心态,希望与各国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将目标与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服务国家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西北大学还推介展示了学校在榆林实施的CCUS工程设施集群项目进展,与来自澳大利亚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加拿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知识国际中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交流了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最新研究进展与难点问题,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样的国际顶级会议意义重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全球前沿的科研动态和市场方向,让我们从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角度有的放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西北大学参会代表、地质学系教授、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劲风说。

陕西有国内最完整的CCUS产业链和供应链

今年在埃及举办的边会,是西北大学第4次作为协办单位参加。

“目前,CCUS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唯一能够实现大规模快速减排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应对气候变化、迈向碳中和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巴黎协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马劲风说,“按照《巴黎协定》,各个国家不仅要在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各自减排目标,还要阐述实现相应目标的技术和方法,不能‘蒙混过关’。”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早在2003年就开始CCUS技术研究、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路径的西北大学,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特别是中国角CCUS边会备受关注的“顶流”之一。

马劲风介绍,西北大学建有中国CCUS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长期参与CCUS国际标准和国内发展路线图制定;作为国内唯一单位参与了全球最成功的加拿大Weyburn油田碳捕集与封存大设施项目建设;在延长石油靖边油田建成国内首个全流程CCUS示范项目,成为国内唯一通过CSLF(碳收集领导人论坛)认证的项目。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具有国内最好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和源汇匹配,是中国条件最有利且最成熟的CCUS设施建设地。同时,陕西具有国内最完整的CCUS产业链和供应链。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发展CCUS技术可以同时确保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以及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体系完整和低碳发展。”马劲风说。

今年5月,马劲风团队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榆林的民营资本联合组建陕西瀚坤世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10万吨级二氧化碳咸水层地质封存科学试验场建设及百万吨级大规模地质封存选址工作,推动建立全流程、系统化、可复制推广的CCUS商业模式。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野外踏勘、二氧化碳注入井选址等工作。试验场预计到2030年达到100万吨至200万吨二氧化碳/年封存规模,2035年达到500万吨二氧化碳/年封存规模。我们将以碳封存为驱动,以规模化示范为引领,带动CCUS的科技与工程创新,探索成本优化与可持续运行之路。”马劲风说。

西北大学建成全国第一家碳中和学院

技术创新需要高层次人才支撑。去年5月,西北大学与榆林市政府联合成立中国第一家培养服务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的研究型学院——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院聚焦CCUS、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氢能与储能、碳经济与碳管理等方向,为碳中和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今年9月,碳中和学院首批53名研究生已经入学。

9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日祥以“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给这53名研究生新生上了“开学第一课”,开启了学院首批学子在“双碳”知识领域的逐梦新征程。中国工程院院士、碳中和学院院长张小曳从国家科技发展进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等方面,对新生提出了殷切希望。开讲之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教授张国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赵国春为学院首批研究生导师代表颁发了聘任证书。

据了解,学院邀请了国内碳中和领域14名院士和知名学者担任领衔专家,依托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20个省部级平台,整合来自地质学系、化工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11个院系的教师组建形成了跨学科研究团队。这样的“全明星”导师阵容,让首批研究生感到幸福“爆表”。

“学院不仅给我们安排了传统学科的课程,还专门为我们定制了碳中和概论课程,由碳中和领域的权威专家讲授。我们从中学到了前沿知识,拓宽了科学视野。”碳中和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浩璠说,“我们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自身所学创造高质量创新成果,努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见证者、践行者、贡献者。”

“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置了‘碳储科学与工程’和‘绿色低碳发展与治理’两个交叉学科。学院将参照书院制模式管理首批研究生,建立联合导师组、双导师制等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同时,我们和隆基、中石油、延长、陕煤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采用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聘用企业导师等方式,将人才培养推到创新第一线。”常江说。

今年4月和10月,教育部相继制定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系统加快“双碳”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这更加坚定了西北大学建设好碳中和学院的信心,也为学院建设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校将勇担时代使命,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双碳’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陕西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作出贡献。”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说。

顶: 13踩: 2681